国鼎美术馆 展览预告
2017“非常融合”中国当代工笔名家邀请展

2017-10-24来源    

展览时间:2017-09-28 - 2017-10-15
开幕时间:2017-09-28 14:30
展览城市:河北 - 石家庄
展览机构:国鼎美术馆
展览地址:新石南路与维明大街交叉口
策 展 人:杨维民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联 河北省画廊联合会 盛鼎投资
承办单位:河北国鼎美术馆
协办单位:石家庄披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河北盛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大马河北拍卖有限公司
参展人员:方政和 李晶彬 王晖 张越 胡健 黄欢 陈蕾 韩非 赵丽娜 李朝阳 王钢 孙超

展览介绍
前言
文/杨维民

金秋时节,“非常融合——中国当代工笔名家邀请展(2017)”在河北国鼎美术馆举办之际,距2003年秋天在北京举办首届“非常融合”展已经有十五个年头了。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西安、杭州、宁波举办。最初连续推出的是当代中国工笔画坛上60后、70后一批引领者:潘缨、崔进、张见、陈林、王冠军、赵洁、张庆、肖蓝、石荣强、涂少辉、李军、方政和、李传真、方正、熊明飞、郝孝飞、郝世明、傅春梅、陈子、颜晓萍、赵丽娜、张越、黄欢等。近年来力荐的是以70后、80后为主体的当代工笔画家新方阵佼佼者,如此次展览参展画家:方政和、李晶彬、王晖、张越、胡健、黄欢、陈蕾、韩非、赵丽娜、李朝阳、王钢、孙超。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二十一世纪新时代,中国画坛黄金档,当代中国工笔画60后、70后、80后艺术家守成有序,传承创新;活化古经典,创造新粉本。

“粉本”,指古人作画过程中施粉上样前的摹拓稿本。在工笔画中主要形式为线描稿。粉本的使用,使绘画有稿可依,有法可循,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粉本又有着底本、基础的引申义。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特别是工笔画,粉本是其传统的创作方式,它容纳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与规则范式,也是传统绘画教育的重要渠道,习画者往往在临摹粉本中去研习画艺,传承技艺。历史上不乏经典绘画粉本。历代画家也以粉本为传承。西方科学绘画精神引入与近代的艺术思想发展,对粉本的使用及概念形成了一种冲击,引发了变革,时至今日,“粉本”已不仅仅是供绘画者临摹的稿本,而成为了一种经典,是可以让他人学习的范本,在此意义上,粉本更肩负起了历史的责任,引导艺术家去追寻在多元背景下的工笔画复兴要更多地去汲取传统绘事精髓这个导向。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久远,发始于西汉,兴盛于魏晋,成熟于唐宋,于元明文人画大兴之后逐渐式微,这种在特殊历史语境中形成的稳定的语言体系与美学架构,已经成为其内在的文化基因与存在的基石。从西风东渐诸多艺术家开始寻求工笔的变革之路发展至今,中国当代工笔画发展面临着两个重要“缺失”逐渐显露出来:一是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的引入所造成的工笔画语言的主体性缺失。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徐悲鸿提出了“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确立的以透视学、解剖学为基础的写实绘画语言体系,作为中国学院美术教育与主流美术的正统,从根本上改变了工笔这种东方传统绘画在历史中积淀的学理体系,使之在西方美学标准参照与改造下多流于技艺层面而失去了文脉根骨,造成了技有余而理不足的窘境;二是“当代性”介入过程中的价值观缺失。80年代以来在中国画的“当代性”转型中,工笔画虽然开始呈现了兴盛之势,然而作为传统架上绘画形式,从当下艺术语言演进的时代诉求上已显露出式微之态。面对现实,思考工笔如何存在与发展的艺术家们选择了从传统中走出,开始以图像化、情节化的叙事以及关注当下的视角和观念,为工笔寻求当代性表现的可能;同时也由此导致了“画什么”成为工笔实践的核心,传统工笔的媒材、技法成为“图像”制造的服务手段。

从上述种种现象看来,当下工笔的关键症结在于:作为一种典型性绘画类别,工笔特殊的语言系统及蕴含的东方美学传统,是区别于其他画种及西方绘画的根本;然而,由于在当下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中工笔的传统范式呈现出的隔阂与错位,以及当代艺术思维逻辑下偏重于观念化、形式化的创作实践,致使当下的很多工笔创作执着于图像表面当代性与西方语汇的表现,忽视了工笔特有的媒材的书写性,以及三矾九染、随类赋彩、“疏体”、“白画”等古法形态,使之渐入美学系统与语言系统延续的双重瓶颈。

从美术史的角度看艺术语言的进化过程,就会发现由语言技法→语言体系→美学体系的这一发展规律:如在西方现代绘画流派纷呈的表象下,我们可以发现从印象派的“点彩”至野兽派的“东方主义”至立体派的“四维空间”,并在此脉络基础上建构的西方现代主义正是此规律的验证。因此,当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形成一种稳定的表述结构,其特有的美学系统与相应的文化价值也必将随之确立。有着悠久历史的工笔画,其美学系统与文化价值已经稳定与成熟,那么,如何在工笔的语言体系与当代性之间寻求逻辑的合理性?艺术家所应做的不能够是片面迎合时下艺术潮流,忽视其在历史语境中的上下文关系,仅去寻求工笔的当代表述为目的;而是要回归到当下的本土文化情境中深入思辨,是建立在创造一种新的美学范式的出发点之上的学术实践。

参展的12位当代工笔艺术家,正是以自己作品从不同的艺术视角在阐释着各自的艺术思辨。关注当代中国工笔画新的“非常”学术趋向,走进国鼎美术馆,走近他们的作品,与他们共享艺术创新之甘苦,其乐无尽!
展览时间:2017-09-28 - 2017-10-15
开幕时间:2017-09-28 14:30
展览城市:河北 - 石家庄
展览机构:国鼎美术馆
展览地址:新石南路与维明大街交叉口
策 展 人:杨维民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联 河北省画廊联合会 盛鼎投资
承办单位:河北国鼎美术馆
协办单位:石家庄披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河北盛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大马河北拍卖有限公司
参展人员:方政和 李晶彬 王晖 张越 胡健 黄欢 陈蕾 韩非 赵丽娜 李朝阳 王钢 孙超

展览介绍
前言
文/杨维民

金秋时节,“非常融合——中国当代工笔名家邀请展(2017)”在河北国鼎美术馆举办之际,距2003年秋天在北京举办首届“非常融合”展已经有十五个年头了。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西安、杭州、宁波举办。最初连续推出的是当代中国工笔画坛上60后、70后一批引领者:潘缨、崔进、张见、陈林、王冠军、赵洁、张庆、肖蓝、石荣强、涂少辉、李军、方政和、李传真、方正、熊明飞、郝孝飞、郝世明、傅春梅、陈子、颜晓萍、赵丽娜、张越、黄欢等。近年来力荐的是以70后、80后为主体的当代工笔画家新方阵佼佼者,如此次展览参展画家:方政和、李晶彬、王晖、张越、胡健、黄欢、陈蕾、韩非、赵丽娜、李朝阳、王钢、孙超。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二十一世纪新时代,中国画坛黄金档,当代中国工笔画60后、70后、80后艺术家守成有序,传承创新;活化古经典,创造新粉本。

“粉本”,指古人作画过程中施粉上样前的摹拓稿本。在工笔画中主要形式为线描稿。粉本的使用,使绘画有稿可依,有法可循,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粉本又有着底本、基础的引申义。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特别是工笔画,粉本是其传统的创作方式,它容纳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与规则范式,也是传统绘画教育的重要渠道,习画者往往在临摹粉本中去研习画艺,传承技艺。历史上不乏经典绘画粉本。历代画家也以粉本为传承。西方科学绘画精神引入与近代的艺术思想发展,对粉本的使用及概念形成了一种冲击,引发了变革,时至今日,“粉本”已不仅仅是供绘画者临摹的稿本,而成为了一种经典,是可以让他人学习的范本,在此意义上,粉本更肩负起了历史的责任,引导艺术家去追寻在多元背景下的工笔画复兴要更多地去汲取传统绘事精髓这个导向。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久远,发始于西汉,兴盛于魏晋,成熟于唐宋,于元明文人画大兴之后逐渐式微,这种在特殊历史语境中形成的稳定的语言体系与美学架构,已经成为其内在的文化基因与存在的基石。从西风东渐诸多艺术家开始寻求工笔的变革之路发展至今,中国当代工笔画发展面临着两个重要“缺失”逐渐显露出来:一是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的引入所造成的工笔画语言的主体性缺失。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徐悲鸿提出了“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确立的以透视学、解剖学为基础的写实绘画语言体系,作为中国学院美术教育与主流美术的正统,从根本上改变了工笔这种东方传统绘画在历史中积淀的学理体系,使之在西方美学标准参照与改造下多流于技艺层面而失去了文脉根骨,造成了技有余而理不足的窘境;二是“当代性”介入过程中的价值观缺失。80年代以来在中国画的“当代性”转型中,工笔画虽然开始呈现了兴盛之势,然而作为传统架上绘画形式,从当下艺术语言演进的时代诉求上已显露出式微之态。面对现实,思考工笔如何存在与发展的艺术家们选择了从传统中走出,开始以图像化、情节化的叙事以及关注当下的视角和观念,为工笔寻求当代性表现的可能;同时也由此导致了“画什么”成为工笔实践的核心,传统工笔的媒材、技法成为“图像”制造的服务手段。

从上述种种现象看来,当下工笔的关键症结在于:作为一种典型性绘画类别,工笔特殊的语言系统及蕴含的东方美学传统,是区别于其他画种及西方绘画的根本;然而,由于在当下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中工笔的传统范式呈现出的隔阂与错位,以及当代艺术思维逻辑下偏重于观念化、形式化的创作实践,致使当下的很多工笔创作执着于图像表面当代性与西方语汇的表现,忽视了工笔特有的媒材的书写性,以及三矾九染、随类赋彩、“疏体”、“白画”等古法形态,使之渐入美学系统与语言系统延续的双重瓶颈。

从美术史的角度看艺术语言的进化过程,就会发现由语言技法→语言体系→美学体系的这一发展规律:如在西方现代绘画流派纷呈的表象下,我们可以发现从印象派的“点彩”至野兽派的“东方主义”至立体派的“四维空间”,并在此脉络基础上建构的西方现代主义正是此规律的验证。因此,当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形成一种稳定的表述结构,其特有的美学系统与相应的文化价值也必将随之确立。有着悠久历史的工笔画,其美学系统与文化价值已经稳定与成熟,那么,如何在工笔的语言体系与当代性之间寻求逻辑的合理性?艺术家所应做的不能够是片面迎合时下艺术潮流,忽视其在历史语境中的上下文关系,仅去寻求工笔的当代表述为目的;而是要回归到当下的本土文化情境中深入思辨,是建立在创造一种新的美学范式的出发点之上的学术实践。

参展的12位当代工笔艺术家,正是以自己作品从不同的艺术视角在阐释着各自的艺术思辨。关注当代中国工笔画新的“非常”学术趋向,走进国鼎美术馆,走近他们的作品,与他们共享艺术创新之甘苦,其乐无尽!